查看原文
其他

群岛读书会 VOL.30丨第三个维度:金秋野《透明性(译注版)》新书发布讲座

群岛 群岛丨Archipelago
2024-09-07


柯林·罗和罗伯特·斯拉斯基合作撰写的《透明性》,是研究现代建筑的经典文献,在西方学界誉词颇丰,2008年,此书由金秋野老师迻译并付梓刊行。时隔十余年,金秋野老师重译《透明性》,作了详尽的释读,并对版式和装帧进行了大幅更新。(金秋野老师签名版)现已上架群岛BOOKS。


今天下午的群岛读书会,我们邀请到金秋野老师做专题讲座,由青年学者谢舒婕做学术主持,欢迎收看直播。




直播时间


2023年2月25日(星期六)15:00-17:30



直播平台


微信视频号B站直播间

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进入直播平台



主讲嘉宾



金秋野,北京建筑大学教授,建筑师,学者和建筑评论家,“金秋野建筑工作室”主持人。研究领域包括园林与传统设计语言的现代转译;复杂空间系统及其活力等。工作室工作范围包括建筑设计、室内设计、城市更新设计、景观与园林设计、建筑理论和评论、建筑经典翻译、建筑与艺术展览、教学与教育研究、建筑文化普及与学术交流等。著有《花园里的花园》、《异物感》等学术著作,主持《当代中国建筑思想评论丛书》、《中国建筑与城市评论读本》等系列出版物,也是《光辉城市》、《透明性》等理论专著的译者。与王欣联合编著《乌有园》系列丛书,与李涵合著《胡同蘑菇》和《楼房花朵》。


学术主持



谢舒婕,建筑师,于University of Michigan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,关注的领域包含从城市规划到家具设计等多个尺度。





“透明性”前言


黄居正


西语著作的中译本,尤其是一些理论著作,在常人的阅读经验中,常常留下艰涩难懂,甚至不知所云、如坠云雾之中的不快记忆。难懂当然有各种原因,比如对理论背后历史情景的陌生、不谙概念术语中指涉的文化语境、以及对不同语言表达差异的隔膜。


柯林·罗和罗伯特·斯拉斯基合作撰写的《透明性》,是研究现代建筑的经典文献,在西方学界誉词颇丰,2008年,此书由金秋野老师迻译并付梓刊行。数月前,学报约请了包括金老师在内的共十余位学者,各人自选一本书,撰写一篇深度学术书评,以养成学界批判性阅读的读书风气。不出所料,金老师选择了十年前这本自己译出的《透明性》,我暗自期待,通过金老师的书评,帮助我消除阅读此书时所碰到的种种难解之惑。


然而,出乎意料,金老师却给了我一个远超期待的惊喜。为了写作学术书评,在繁忙的教学之余,金老师居然重译了《透明性》一文,且对提纲挈领的几个重要概念术语,以及三十余处词句,作了调整和改译,较之2008年的原译,更为精准,亦更为易懂。不胜感佩的是,在重译的同时,金老师把文章掰开了揉碎了,按段落大意、段落作用和理解要点,作了详尽的释读,抉发出作者草蛇灰线、隐于不言的写作技巧和绵密精巧、细入无间的论文结构。尤其在字数远超译文的理解要点中,面对不熟悉艺术史的中文读者,金老师以体贴的语言,让我们通过一个个个案的铺陈描述,最终抵达深奥的理论概念背后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。


假如您之前读过《透明性》,却与我一样茫然不知所云;或者竟望而却步于字面与现象的透明性等等艰涩的概念术语,那么,不妨闲暇之余,读一读金老师的《透明性释读》,定会有云开见日之感。




今天,当我们

阅读“透明性”


刘可


何谓“透明性”?当玻璃广泛地应用在现代建筑中,一种“透明”的取向应和了工业时代对效率和披露的欲求,也宣告着自身所能在技术上达至的宽广和强硬。包豪斯校舍那面著名的玻璃幕墙获得了盛赞。然而,罗和斯拉茨基提出,这种透明是物理上或者说字面上的明白无误的透明,除了使自身被穿透外别无他法,也将逐渐在观者反复地一览无余中后退为一个单纯的、以玻璃为材质的围合界面;但还存在一种更主动的透明,依靠的是不全然透明的界面序列的组构,前界面的透明处披露出后界面的局部,这些并非天马行空的局部通过相似、对位、互补等方式相互指涉,邀请着渴望完形、渴望“读懂”的观者在想象(及现实)中逐层补足渐远的界面,从而来回游荡于观念中的各个深度之间。在此,不透明使透明更显著,透明使不透明更令人着迷;媒材并非关键,每个界面都强烈地存在,并向抽象的水域渐驶渐远。


换言之,这是一种“之间的艺术”,而非在广阔的空间中取用一段空间。罗和斯拉茨基在现象学的意义上称此为“现象的透明性”


通过这套“空间层化系统”,形式被带回建筑学的重要视域。现象的透明性因而作为一个被透彻说明、可图解分析、能空间操作的方法,桥接设计理论、评论和教学,为在神秘与机械间摆荡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解、讨论和训练的手段,并逐渐经约翰·海杜克等人发展出了以“九宫格”等为代表的经典的建筑设计练习。


金秋野于2020年写就的译后记《“面壁”·“破壁”——关于<透明性>的延伸思考》,对于透明性难以解释勒·柯布西耶之处,从“内外”“深度”“再现”等一系列关键词切入展开,提出强调正面视点的(现象的)透明性更似面壁之术,身体运动及感觉表现有着点睛破壁的力量。


一个方法,一种目力,一份自觉,今天,当我们阅读“透明性”,我们将看到,在风起潮涌的20世纪中叶,罗和斯拉茨基站在他们所预设的正面视点之上,以审慎的激情凝视着现代建筑之立体主义画作,并引导我们循着思辨的轴线,感知历史的层次,持续向智性(且诗意)的未来想象、穿越、修正。






“面壁”· “破壁”


金秋野



真正的褶子绝不是“字面上”那种弯折的表皮和迷宫般的空间,它是:1)空心的;2)拓扑绵延的;3)多中心的(而不是去中心化的);4)内向视野的;5)满足功能标准,差序分级的。柯林·罗和斯拉茨基在柯布作品中发现的正面性,或许是柯布绘画与建筑实践的早期尝试,将二维的纸面空间、新兴的框架结构和漫游的身体经验结合在一起。当墙壁分割空间,本身作为图案暗示隐藏的结构;当洞口、插入体和孤立的物件强化或隐藏这种联系,人就会调动感官和知性,从凝视和运动中得到快感。二维和三维合一,静态视觉愉悦和动态身体愉悦一并实现。


静态视觉愉悦的历史基础,是不断迭代的绘画技术,用二维模拟三维、唤起空间经验。对角线视点是技术,正面视点也是技术;再现是技术,隐喻也是技术。每隔一段时期,人们就会被工具迷惑,忽略了对象和目的,像建筑师舍不得丢掉心爱的针管笔和鼠标。柯林·罗和斯拉茨基为何反复强调隐喻?因为感官所限,只能靠想象力突围。“面壁”的结果,是把建筑欣赏成了一幅画。


“建筑”与绘画或有相似之处,但“空间”绝不是一幅画。1950年代,柯布敲破了二次元的墙壁,在朗香教堂中直接雕刻三维的鳞爪。它那恍惚的身姿和刺目的鳞片,就是运动的肢体和操作的手,像徐渭和丁托列托(Tintoretto,1518-1594)那样,去除了再现和象征,去除了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的线性叙事,通过一个“感觉的聚合体”(a bloc of sensation),勾画着属于未来的空间图示。


每次破壁都是涅槃重生。据说塞尚在巴黎,天天跑博物馆面壁看画。前人的伟大作品,一定激起了他的雄心,该如何下笔,却茫无头绪。柯布嘲讽世人“视而不见之眼”,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观念的铜墙铁壁。理性、直觉、经验、感知,你来我往,不断累加它的高度,唯真猛士能直面之。面壁十载,龙形渐成;一朝破壁,孰为点睛?





《透明性(译注版)》点击封面可选购金秋野老师签名版

点击图片进入微店商品页

点击内页图片放大

书名

编著方式


出版社

出版时间

装帧 开本

页数 图片

语言

透明性(译注版)

柯林·罗、罗伯特·斯拉茨基著/ 著

金秋野、王又佳/译

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

2023 年 1 月出版

平装  32开

120页

中文


柯林·罗和罗伯特·斯拉茨基所撰写的《透明性》的英文版最初发表于1964年(《Perspecta》第8期),1968年德文译本出版。此书已经成为所有建筑专业学生重要的现代参考文本之一。


柯林·罗和罗伯特·斯拉茨基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共同发起了建筑学团体“得州游侠”,参与者还有约翰·海杜克 (John Hejduk)、沃纳·塞利格曼(Werner Seligmann)和伯纳德·霍伊斯里(Bernhard Hoesli)。与他们的教学事业相联系,这个团体的成员寻求一种新的建筑学设计方法,井将他们的理论模型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。他们的方针建立在作为现代时期、现代建筑客观基础的知识结构之上,最后在名为《透明性:字面的与现象的》的文章中达到顶峰,这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他们的理论原则。


本书除了收录《透明性:字面的与现象的》原文的第一、第二部分,还收录了伯纳德·霍伊斯里的评论和沃纳·奥希思林的序言,以及译者对《透明性:字面的与现象的》原文的详细译注和释读。




本文编辑 / 张依婷







群岛 ARCHIPELAGO 是专注于城市、建筑、设计领域的出版传媒平台,致力于以更新的理念、更敏锐的视角、更积极的态度,回应今天中国城市、建筑与设计领域的问题,聚合了相关领域最活跃、最具思想与影响力的人与机构。群岛拥有大量的国内外设计、学术研究资源,与众多媒体、研究机构、设计机构、文化艺术平台等保持有密切的合作关系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群岛丨Archipelago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